楚天金報訊 圖為:三環線生態帶上已栽的樹木
  文圖/本報記者鄔紅波 見習記者王大鵬
  不久前,武漢市兩會上,政協委員們疾呼,守住三環線生態隔離帶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在該市今年政協會上,三環線生態隔離帶建設,最終成為三大建議案之一。
  昨日,武漢市政府常務會花了近1個小時討論該議題,市長唐良智要求,三環線生態帶明年底必須建成,三環線“內50米、外200米”的森林帶種植高大樹木,三環線外“200-500米”規劃為生態區,不得再新增建設項目。
  市長不滿“三年行動計劃”
  早在2011年,武漢市就明確了三環線生態隔離帶的規劃佈局,並於當年下半年啟動建設。
  然而,昨日武漢市政府常務會上,園林局新提出“三環線生態帶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對此,市長唐良智頗不滿意:“還要三年?不是已經建了兩年?”
  三環線生態隔離帶是沿三環線建設的環城帶狀生態走廊,全長91公里、平均寬度1.5公里。作為綠化帶,它是城市生態框架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起著維持城市生態平衡、調節局部氣候、緩解中心城區熱島效應、有效保護城市生態資源的作用。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該市已建成975.6公頃三環線綠化帶,已建綠地主要集中在張公堤、四新城市副中心、東湖自主創新示範區、武漢站區段及部分立交綠化,且絕大部分綠地為單側建設,總長度約為29公里,占三環線總長度的32%。“明年底必須建成,難度再大也要剋服,2016年春天看效果。”唐良智要求各區各部門加快進度,讓三環線早日成為景觀線。
  根據規劃要求,三環線“內50米、外200米”的森林帶種植高大樹木,少種花多栽樹,讓車在林中行。
  而三環線外“200-500米”規劃為生態區,除已批合法建設外,不得再新增建設項目,將栽種經濟林,發展苗圃和生態農業園等;另外,在緊鄰生態底線區的建設區嚴格控制新增建設項目的建築體量和高度。
  除了三環線生態隔離帶,各區還將建設6個生態郊野公園和27個城市公園,屆時,三環線猶如一串“綠珍珠”項鏈,公園錯落其中,形成“一環多珠”。
  唐良智要求規劃部門拿出一張更詳細的圖紙,標示清楚“內50米、外200米”的兩條曲線,對於哪個節點適合種什麼樹,一一標註,並公開見報,讓市民隨時監督。同時,在政協委員之家也要掛一幅規劃圖紙,請委員們隔十天就去檢查監督一次,防止規劃停留在紙上。
  白沙洲段生態帶建設遇梗阻
  記者探訪發現,目前,三環線生態帶被大量侵占,私房、樓盤、工廠緊鄰環線,僅為數不多的地段可見綠色。
  昨日,記者在三環線白沙洲段走訪時看到,自野芷湖立交到雙建村段,不時出現的民房,將三環線兩側的綠色切割得時斷時續。再往前走,就是被人們稱作“光灰大道”的白沙洲大橋。
  一路走來,僅青菱立交段的生態帶粗具規模:三環線內側基本達到規劃要求的50米,外側有草有木。但從青菱立交到青菱湖畔路段,卻被不少地產項目和物流項目包圍。“對於白沙洲段的生態帶,今年我們將以整治和鞏固為主。”洪山區園林局綠化科科長左聰告訴記者,今年該區目標建設的6萬公頃綠化用地將以三環線的李橋村為主。而三環線白沙洲段的綠地建設將因土地權限問題暫時擱置。“一些機構在附近占了不少田地,一直沒有談妥,阻礙了該段生態帶的建設。”左聰介紹,目前三環線白沙洲段的綠化帶已超過7萬公頃。
  生態帶建設納入年度考核
  儘管三環線生態帶已建設兩年,但仍有區長認為“200米”生態帶“有點寬”。昨日會上,有新城區區長的如此說法,被唐良智現場打斷:生態帶宜寬不宜窄。
  政協委員陳彩鳳此間曾重點調研三環線生態帶。她發現,三環線沿線各行政區發展觀念未更新,落實規劃決策執行力仍不夠,動力也不足。客觀上,由於生態補償、考核制度等配套政策未出台,也導致規劃難以執行。
  武漢市政協委員袁雲光對此也深有同感。他告訴記者一個小故事:在一次鄉鎮幹部黨校培訓班上,他給大家講授武漢生態框架體系的先進性,沒想到,幾位新城區的鎮長當即提出,生態底線劃得太大,發展空間肯定會受到影響,“出了地,又出了錢補貼搬遷戶,還不讓建設,覺得‘很不公平’。”
  袁雲光建議,如果不能改變考核方式,守住生態隔離帶就會是一紙空文。
  對這些建議,昨日,武漢市均出台了政策。當天,12個區分別領受建設任務,明確“責任田”。其中,江岸區負責三環線岱山村段綠化段、江漢區負責三環線金南一路閘道及萬科城綠化用地;漢陽區負責黃金口村段……
  另外,該市探索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市級財政“以獎代補”,對於禁建區劃得較多、範圍較廣的行政區域,按禁建區產生的公共生態效應,給予財稅補貼。另外,生態隔離帶建設成果將納入年度績效考核範圍。
  (原標題:江城三環線生態帶明年建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d61qdkkj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